近年来,城区西街街道创新打造“西街有理 理润社区”理论宣讲品牌,通过破解“谁来讲、在哪讲、讲什么、怎么讲”的难题,用体系化思维搭建传播网络,用场景化创意激活学习体验,让党的创新理论在街头巷尾扎根、开花、结果,浸润出满满的民生幸福感。
织密全域宣讲网,让理论种子“遍地扎根”
理论宣讲是滋养民心的“耕耘工程”。西街街道始终坚持“阵地跟着脚步走、队伍围着故事聚、内容贴着心窝讲、机制推着活力转”,构建起“阵地+队伍+内容+机制”的立体培育体系,进一步打破“单点播种”的局限,让理论的种子在基层土壤中广泛扎根。
在宣讲阵地上,建立“一所一站两点”,即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宣传点+流动点,确保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理论的声音;在宣讲队伍上,组建了涵盖党员干部、退休教师、青年志愿者等不同群体的“N支队伍”,打破“干部唱独角戏”的模式,29名宣讲员组成“百姓名嘴团”,每个人都是一本行走的“故事书”,不同的声音汇成理论传播的“交响乐”;在宣讲内容上,坚持群众需要什么就端上什么,聚焦“榜样力量”“印记西街”“老城变迁”等六大主题,将“时代大命题”拆解成“家门口的故事”,让理论宣讲成了“暖心窝的家常话”;在宣讲机制上,创新推出“每月1场基础课+3场特色课”的“营养供给制”,基础课侧重于解读最新政策,特色课侧重于传承传统文化,固定频次保证“营养均衡”,让理论传播“常流水、不断线”。
打造沉浸体验场,让理论学习“甜在舌尖”
文明集市的摊位旁,大妈们一边挑蔬菜,一边听“城市基层治理”的故事;社区广场的滑梯边,孩子们追着气球跑,偶尔停下听几句“文明玩耍”的道理⋯⋯在西街,理论宣讲不是“严肃课堂”,而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让群众走着走着就学到了,玩着玩着就记住了。
近年来,西街街道跳出“你讲我听”的老框框,用“话语、文艺、场景、互动”四味“调料”,把理论宣讲做成“家常菜”,让群众学得有味、记得牢靠。“话语调料”将政策翻译成方言土语,让理论宣讲不再苦涩难懂,自然又暖心;“文艺调料”给理论穿上“文艺外衣”,让理论借歌舞飞扬,飞过墙头树梢,钻进百姓心窝;“场景调料”把讲台搬进生活场景,让理论学习像“逛菜市场”一样自然;“互动调料”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党史抢答、留言板诉心声、急救演练学技能,理论学习像“开联欢会”一样热闹,理论在笑声中生根发芽。
架起学用转化桥,让思想力量“结出硕果”
讲讨论“社区服务新路子”时,有居民提出“充电桩不够”,社区当场拍板,一周后新增的20个充电桩就“站”在了小区里;聊“智慧养老”时,老人说“手机支付难”,街道马上开起“银发手机班”,30多位老人学会了“扫码买菜”;谈“环境整治”时,居民反映“楼道堆杂物”,党员志愿者当天就带头清理出3卡车垃圾……
“这理论宣讲,讲得实在,办得暖心!”西街街道居民们纷纷表示。
近年来,西街街道通过理论宣讲搭起连心桥,把“讲台”变成“办事窗口”,让理论宣讲成为“解民忧”的快捷键。2025年,28件通过宣讲收集的民生事全部办结,进一步增强了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西街有理”不止于“讲”,更着力于“做”。如今,在西街街道,理论宣讲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俯下身子的倾听”;不是“照本宣科念稿”,而是“掏心窝子对话”,真正让理论的“种子”在基层治理中“开花结果”,长出实实在在的民生幸福。
理论的种子,因贴近群众而发芽,因融入生活而开花,因解决问题而结果。下一步,西街街道将继续让党的创新理论跟着群众的脚步走、贴着百姓的心窝讲,让理论之花在市井烟火中绽放得更加绚丽,结出更多惠民的“幸福果”。(西街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