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医是人民群众的刚性需求,提供正常医疗服务是医疗机构的天职。去年底,西安疫情期间发生的孕妇流产以及老人心绞痛被拒耽误就诊事件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两件事情中我们最应该思考的问题是什么,是疫情之下人性和制度以及伦理之间的平衡问题,女子父亲因为心绞痛曾向当地多家医院求助后都被拒绝,最后心绞痛发作八小时之后进行手术,此时生命已无法挽回。形形色色的企业或者个人对政策的不解读或者错误解读,形成了很多人在遵守制度时一刀切的态度。医院说疫情期间没有证明就不能进入,一律禁止一律关停,看起来坚持原则,看起来整齐划一,看起来震慑力十足,看起来不分亲疏远近,看起来也动了真格,实际上是缺少担当,不分青红皂白,不敢正视问题的慵懒处理方式。经此事件之后,后知后觉才发现医院存在分诊识别不精准,专科介入不及时,流程处置不高效,应急能力不足等问题。我们要审视自己,在我市医疗机构会不会发生同样问题,生命面前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急救而不是问责,如果走到了问责这一步,结局已经是悲剧,悲剧才会引发愤怒。
疫情发生以来,国家三令五申,要求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必须保障好正常的医疗服务。对于有就医需求的群众,尤其急危重症患者应当及时有效救治,不得推诿拒诊;对于血液透析患者、肿瘤放化疗患者以及其他需要维持定期治疗的,以及孕产妇和新生儿等特殊群体,要指定医疗机构切实保障连续的医疗服务;对老年等群体的慢性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要做好签约服务,必要时做好上门送药等,不得以疫情防控为由停诊、拒诊或延误治疗。
目前,医疗卫生存在的问题:一是部分医疗机构没有真正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贯穿到诊疗工作中,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在保障人民群众正常医疗服务过程当中,工作还是落实得不实、不细、不严。二是相关制度的缺失。各地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数量不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备更新慢、医疗技术能力有待提高。三是转诊制度难以落实。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没有能力诊治的重大疾病应及时转至大医院就诊,同时大医院将康复的慢性病患者转入社区卫生机构。但现阶段缺乏这种“双向转诊”制度,衔接和沟通机制还没有建立完整。为此,我提出以下建议:
一要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树立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要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始终把人民的生命放在第一位。疫情期间,慎终如始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防控策略和“动态清零”的总方针,从严从紧落实疫情防控各项措施,坚决阻断疫情输入传播渠道,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同时,在我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中,要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构建全方位、全周期、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高水平建设健康晋城。完善以市县两级各类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为骨干,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城乡协同、体系健全、权责清晰、功能完善、反应迅速、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
二要建立常态与应急转换机制,建立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要贯彻落实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建立常态与应急转换机制,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新基建建设,推进数字医疗健康服务普及应用。切实提高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信息化水平,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有力保障人民健康。
三要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积极开展社区“双向转诊”工作,树立良性就医格局。政府应增加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投入,引导和组织大中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推动双向转诊工作有序开展。加强宣传,提高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认知度,真正做到“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的良性就医格局。
四要强化优质服务意识,树立医院服务品牌。常言道“医者仁心”,治病救人、救死扶伤乃是行医者的毕生追求。一切以患者为中心,把治病救人、救死扶伤摆在头等地位,“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各级医院都要根据自身发展,树立服务品牌特色,端正服务态度、改善服务环境,优化服务流程,有效改善医院服务品质和患者就医体验,让患者享受到方便、快捷、优质的医疗服务,当好群众健康的保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