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无小事,实干暖民心。近年来,城区西街街道按照区委区政府“党建引领五化赋能”总体要求,以“听民声、聚民智、汇民意”为行动纲领,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让幸福之花开遍千家万户。
群众冷暖“时时念”,织密民生保障网。西街街道组织党员干部“竖起耳朵”听愁盼、“走街串巷”问冷暖,“面对面”打开群众“话匣子”、戳中居民“心窝子”,全面了解人民所需所盼所想、精准定位民生痛点难点焦点,把实事办在群众心坎上。
补齐设施短板,提升生活品质。前进路社区将原兰泽花园项目部改建成为前进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秀水苑社区对800平方米的活动广场改造提升,新增75平方米“三屋两站”活动场所,有效拓宽居民文化活动空间;五龙河西社区新增充电桩,北大街社区完成电动车车库改造升级,解决了社区群众充电难、停车乱问题;景德桥社区推进书香门第小区燃气接通工作,惠及670余户居民。
破解安全隐患,守护万家灯火。景德桥社区、前书院社区加装电动车智能阻止梯控系统,杜绝电动车进楼消防隐患;泰森社区自筹资金3.6万元修缮楼顶防水避免了集体财产损失,整治“空中蜘蛛网”消除了用电安全隐患;上元社社区建成微型消防站,储备防汛抗旱物资,提升应急响应能力。
聚焦弱势群体,传递社区温情。前书院社区打造“幸福夕阳馆”,为老人提供康复理疗服务;后圪塔社区的老年日间照料中心持续为辖区270余位60周岁以上的老人提供免费爱心午餐;西大街社区引进第三方公司开办社区食堂,解决老年群体就餐难题。
群众智慧“处处用”,绘就共建共治同心圆。近年来,西街街道坚持用好群众路线,聚民智、凝民力,搭建“茶话会”“议事亭”“直通车”等连心桥,让党员干部和基层群众围坐一起,问计于民、共商共建、群策群力、聚力于民,激活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
搭建协商平台,凝聚共识合力。龙泉社区在回迁分房中召开党员居民代表大会,制定阳光透明方案;北大街社区通过居民代表监督施工进度,确保雨污分流工程质效;汇晋社区联合业委会、物业破解充电桩加装难题,新增充电点位200余个。
创新服务模式,激发自治活力。前书院社区设立“便民小屋”,提供工具借用等24小时服务;西大街社区推行“社区+业委会+物业”三方联动工作模式,解决围墙重建、充电桩安装、物业收费公示等难题;前进路社区反复征求居民意见制定微循环道路开通方案,方便居民出行。
挖掘文化资源,培育社区精神。上元社社区组建锣鼓队,积极开展文艺宣讲活动;前书院社区举办“红领巾”公益课堂,缓解双职工家庭看护压力;龙泉社区升级老年活动中心,打造“老有所乐”幸福家园。
群众评价“事事听”,畅达服务闭环幸福路。西街街道始终以群众满意度为标尺,汇民意、顺民心,用好满意度调查、跟踪回访、民意测评等传统反馈渠道,用活“爱心门牌” “城e办”小程序,让群众打分,知悉得失、纠偏工作措施,不断延长解决群众烦心事、揪心事的“服务链”,切实惠及更多群众、造福更多居民。
畅通反馈渠道,精准对接需求。各社区通过微信群、网格员走访等方式收集居民意见,及时调整服务方向。北大街社区根据居民反映加装了公共晾衣架、路灯照明设施;景德桥社区为解决西关新村自来水管道老化、破损等问题,多次到小区进行实地勘查,充分听取居民意见建议,确定了改造方案,并与自来水公司沟通协调,解决了居民多年来的用水难题。
强化监督评估,确保实效长效。秀水苑社区便民大厅设置“爱心复印”窗口,获居民点赞;泰森社区改造河道围栏后组织居民代表验收,确保工程安全美观;后圪塔社区开展义诊、健康讲座等活动,惠及居民1000余人次。
从解决“充电难”的务实之举、文化惠民的润物无声,到守护健康与安全的温情关怀,西街街道以“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担当,用看得见的改变、摸得着的实惠,将民生实事做到了群众心坎上。(太行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