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依山傍水的沁县县城。李志江摄
立秋时节,走进素有“千泉之县”“北方水城”美誉的长治市沁县,如诗如画的美景扑面而来。古老而文明的沁县正擘画新的发展图景——聚焦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强教为先、强医为重、强商为要,打造现代农业高地、文旅康养胜地,建设“三晋花园·水美名城”……新时代的宏图伟业正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徐徐展开。
“一城”山水满屏翠
沁县县城依山而建、傍水而居。站在湖边眺望,远处青山连绵,近处波光粼粼,“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景近在眼前。
沁县位于太行山、太岳山之间,系浊漳河的源头、海河的发源地,水资源非常丰富,300多处天然泉水星罗棋布。西湖、南湖、北海、瘦西湖、圪芦湖等十余个湖泊如明珠般点缀其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也是沁县发展的优势。为此,在“三晋花园·水美名城”的目标定位上,沁县坚持全域发展、融合发展、统筹发展的理念。
水是发展的优势,沁县充分发挥水系丰富、源头活水的优势,深度谋划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争创国家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试点县。巩固提升千泉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久久为功实施水环境治理工程,实现了全县域“河畅、水清、岸绿、村美”目标。
去年,沁县邀请同济大学规划设计院,编制了县城修建性详细规划。今年从改善水环境开始,先做雨污分流,融入海绵城市的理念,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分流、滞蓄、净化、回用,同步推进管线入地、道路绿化等工程。目前,沁县县城主干道市政道路雨污分流管线建设工程正在如火如荼施工中。该项目完成后,沁县的河会更清、渠会更净、环境会更美。
绿是发展的底色。沁县森林面积达到75万亩,生态修复工程0.3万亩,退耕还林等工程造林4.7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7.39%。同时,草地面积达到38万亩。为了让家园更绿更美,沁县全面启动实施生态修复等重点工程,谋划推进高铁和高速公路连接线通道绿化等重大项目。打算在三至五年内,建设森林乡村218个,森林覆盖率达到37.5%,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使沁县全域呈现出绿水青山、满目苍翠的景色。
美是发展的质感。沁县通过建设“三晋花园·水美名城”,统筹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把沁县建成了优水生态与人文环境的结合体、现代都市与田园乡村的融合体、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汇体,构建出“农工商、文旅康、产学研”新格局。
“二地”打造高品质
沁县广袤且肥沃的土地到处充满生机,绿油油的庄稼茁壮成长。
沁县“一二三”发展战略提出清晰而准确的发展重点,打造现代农业高地、打造文旅康养胜地。
沁县的基础是农业,产出的沁州黄小米全国闻名,种植的高粱是汾酒的原粮。该县以高端化、创品牌、强服务为目标,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在建设全国重要的有机食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作为沁州黄小米原产地和主产区,沁县以发展沁州黄小米种植为切入点,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紧紧围绕绿色、有机、地标的“特优”沁州黄小米品牌化发展,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提高沁州黄小米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为目标,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实现“沁州黄小米”品牌高质高速提升。
今年,沁县计划发展有机沁州黄小米种植基地10万亩、绿色种植基地20万亩,全县“两品一标”沁州黄谷子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有机沁州黄谷子年产达到2万吨,绿色沁州黄谷子年产达到5万吨。
“沁州黄小米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公司的产品共有两大系列,一是‘沁州’‘沁州黄’小米系列产品,二是以沁州黄小米为主要原料的谷之爱营养小米粉系列产品。目前销售已覆盖全国28个省份、200多个地级城市,终端销售店达到1万多个,并出口美国、加拿大等。”沁州黄小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陈龙说。
除了沁州黄小米,晋汾高粱是沁县另一特色产业。作为山西汾酒集团原粮基地,沁县高粱种植面积达到8万余亩,遍布11个乡镇200个行政村,形成了“种植高粱—高粱酿酒—酒糟喂牛—肉牛养殖—牛粪有机肥还田—高粱种植”的生态循环产业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沁县打造现代农业高地的同时,还积极打造文旅康养胜地。县城内,环湖旅游路宽阔平坦,道路两边绿树成荫、花团锦簇。湖边亭台楼阁、雕栏林立,一步一景让人流连忘返。“百里环湖旅游路”“水美乡村田园游”等文旅康养工程建设,让沁县成为吃得安全、喝得健康、住得舒适、行得畅通、游得尽兴、玩得开心、养身养心的全域旅游示范县。
“三强”共绘新生活
沁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从公元前514年设铜鞮县开始,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
位于县城二郎山上的南涅水石刻博物馆是国家三级博物馆,珍藏着北魏到北宋等朝代的各类造像塔、单体造像以及碑碣等近千件,堪称我国目前最大的民间石刻馆。馆内建筑雕梁画栋、错落有致;树木挺拔高大、枝繁叶茂,它们与各类石刻一道,向人们讲述着沁县厚重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
“南涅水石刻是镶嵌于三晋大地一颗璀璨的文化遗产明珠。它与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既有师承关系,又有独具特色的大胆创新,是中国雕塑史和艺术史上一个了不起的杰作。”沁县文物旅游发展中心曹雪霞向记者介绍。
沁县红色文化资源也很丰富,小东岭东路军高级将领会议纪念馆和八路军总部旧址这块红色阵地,不仅是沁县人民铭记历史、传承精神、教育后人的重要场所,也是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缅怀先烈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历史的意义,常常在回望与对照中更为深刻地显现;发展的思路,往往在横向与纵向的对比中才能更加清晰。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是沁县人民在岁月长河中留下的浓重一笔。在新的历史时期,沁县紧跟时代潮流,在“一二三”发展战略中提出以“强教为先、强医为重、强商为要”为抓手,着力描绘新的历史篇章。
强教为先,沁县对全县基础教育资源进行重新布局,举全县之力办好高中,6所乡镇中学全部撤并进城,建设铜川学校。因地制宜新办了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给沁县教育事业带来了崭新的变化。
强医为重,沁县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布局,新建一个中心医院,把县城的医疗资源进行整合,实现资源共享、便民高效,为百姓创造更为良好的就医条件。
强商为要,沁县把招商引资作为带动发展的长远之策,聚焦产业转型、基础设施和重大民生领域,谋划推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使沁县经济提速、城乡变样,让全县人民就业有门、创业有路、致富有望。
水波浩渺,气象万千。如今的沁县,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美好的未来正徐徐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