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晚,晋城大剧院座无虚席,千余名市民屏息凝神,一起欣赏“不能忘却的记忆”合唱音乐会。这场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演出,以经典旋律为笔、以历史记忆为墨,再现烽火岁月中军民携手抗战的家国情怀。
此次音乐会由市委宣传部、山西省合唱协会指导,市文旅局主办,市文化馆(书画院、美术馆)承办,市太行风合唱团和市音乐家协会联袂演出,分为上下两个篇章。
当晚7点30分,随着指挥杨莉华手中指挥棒的扬起,钢琴伴奏冯馨玉的指尖在琴键上跃动,以“血肉筑长城”为主题的上半场演出拉开帷幕。
《松花江上》如泣如诉,将观众拉回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山河沦陷的悲怆时刻;《歌八百壮士》铿锵有力,将孤军坚守的民族气节展现得淋漓尽致;女声合唱《南泥湾》唱出了陕甘宁边区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乐观精神,男声合唱《神圣的战争》唱出了反法西斯战争中各国人民的共同决心;混声合唱《爱永在》选自民族歌剧《沂蒙山》,以抗日战争时期革命老区的真实故事为蓝本,通过“生死与共、水乳交融”的旋律,展现了军民牺牲小我、同甘共苦的动人情怀;《在太行山上》激昂重现太行儿女抗战身影,当旋律响起时,晋城本地的抗战记忆被唤醒,台下观众纷纷跟随节奏轻拍手掌,气氛逐渐升温……
下半场演出聚焦《黄河大合唱》,指挥魏一飞与钢琴伴奏李鑫携手登场,为观众呈现这部由冼星海作曲、光未然作词的经典作品。作为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丰碑,《黄河大合唱》创作于1939年,以黄河为背景,描绘了中华民族从苦难到抗争的壮丽图景。如今,这部经久不衰的作品已八十多年,且广为传唱,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当《黄河船夫曲》的急促节奏响起,合唱团成员以富有张力的演唱还原了船夫们与惊涛骇浪搏斗的场景;牛津带来的男中音独唱《黄河颂》,以雄浑的嗓音礼赞“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民族气魄,赢得满堂喝彩;张祎的配乐诗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搭配郝天伟的琵琶伴奏,诗意与乐声交织,绘出黄河奔流不息的磅礴气势;杨冬、马舒淇演绎的《河边对口曲》以对话式的唱腔,展现出军民同心抗战的质朴图景;牛娜娜的女高音《黄河怨》用细腻而充满力量的声线,将战争中百姓遭受的苦难与悲愤娓娓道来,令不少观众潸然泪下;随着《保卫黄河》中“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响彻剧场,激昂旋律将全场情绪推至顶点,大家不自觉地跟随旋律拍手应和,激昂的合唱声浪仿佛要冲破屋顶……
“这场音乐会,我们筹备了很长时间。”谈及音乐会的创作思路,市太行风合唱团团长魏一飞说,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特殊时刻,举行这场“不能忘却的记忆”合唱音乐会,就是要以旋律为桥梁,连接起过去与现在。上半场以时间线为轴,从日本侵华的“九一八”事变开始,一直唱到《在太行山上》,这时,抗日战争已进入了后续阶段;下半场围绕大家所熟知的《黄河大合唱》展开,就是想进一步感染观众,激励观众。“我们演唱的都属于经典抗日名曲,希望通过专业的艺术呈现,让观众在旋律中触摸历史,从而激励大家铭记历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魏一飞表示。
红色基因在音符中流淌,爱国情怀在共鸣中升华。演出尾声,全体演员登台,全场观众共同起立齐唱《歌唱祖国》。“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嘹亮的歌声在剧场内回荡,灯光全亮映照出观众激动的脸庞。
“看了这个表演我很受震撼,很受感动。”作为一名古稀老人,李大堆热泪盈眶,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他告诉记者,“咱们祖国现在越来越强大了,没有无数革命先烈的浴血奋战,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说到动情处,李大堆轻轻擦拭了眼角的泪水。
“从《松花江上》的悲怆到《保卫黄河》的激昂,我仿佛亲历了那段历史。”观众闫茹玉告诉记者,她不仅享受到了专业演出,更在旋律中重温历史,红色记忆与爱国情怀在心中深深扎根。“作为一名时代青年,我将倍加珍惜当下幸福生活,铭记历史,奋发图强。”闫茹玉感慨地说。
80年岁月流转,硝烟已散,但这些旋律中的红色记忆从未褪色。当最后一个音符落下,英雄的精神与历史的回响,仍在每个人心中激荡,指引着人们珍惜当下,为民族复兴不懈奋斗。(窦育瑶)